人生最好的活法:物质低配,家庭高配,灵魂顶配

富书   2023-06-26 16:11:19

作者:洱哆(富书作者)

很喜欢这样一句话:


(资料图)

“令人幸福的生活方式,无需太昂贵,一家三口一只汪,外加一颗热爱生活的心,足矣。”

细细品味,很有道理。

行走世间,很多人都在不停奔走,追求更富足的物质、更优越的地位,更体面的生活,不知不觉间,搞得自己身心俱疲。

静下来才发现,幸福的人生,从来不需要昂贵和复杂。

关注家庭,关注内心,知足常乐,无论何时何地,都能收获一份感动,自在从容。

做好以下三件事,人生的路会越走越好,生活的幸福感也能越来越强。

物质低配,删繁就简

作家梭罗被称为美国的“自然之子”。

在有限的生命中,他始终追求简单的生活,在物质上选择低配,从而活出了真我。

文学巨匠艾默生、诗人海子等都将他视为偶像;清华大学将他的书作为送给新生的礼物;当代年轻人赞美他,“治好了我们的精神内耗”。

16岁时,他考入哈佛大学,毕业后,通过辛苦钻研,他提高了石墨纯度和铅笔质量。

凭借这个发明,他完全可以申请专利,投入到蒸蒸日上的铅笔生意中,赚取很多财富。

毕竟,那时的人们都崇拜金钱,追求物质,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富有,而摸爬滚打。

然而,28岁的梭罗却拿着借来的斧头,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。砍树、伐木、盖起房子,种菜、栽果、自给自足。

梭罗的生活朴素而简单,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是自讨苦吃,但他毫不在意,始终乐在其中,内心充实而富足。

后来,他将这段经历写成《瓦尔登湖》,历经百余年,依旧畅销不断。

梭罗告诉我们:“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者的生活,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。”

当下的很多人,没有参透这个道理,一生都在追求物质的路上疲于奔命。

有的人为了证明自己,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买更大的房子和更好的车。或许得到了别人的羡慕和夸赞,但其实背负着让整个家庭喘不过气来的贷款压力。

有的人为了所谓“体面”,购买和自己经济能力并不匹配的奢侈品。他们刷爆信用卡,背着名牌包、戴着名牌表。在光鲜亮丽的背后,不知是多少的捉襟见肘,月底的时候尤其狼狈。

人生之路,莫要为物所累,而要学做减法。

周国平曾说: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,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。”

如果只是沉迷于追求物质,总想追求更多、更好、更贵,就会让生活被捆绑,内心不自由。

低配物质,够用、能用就行;内观自己,自在、自足最好。

家庭高配,善待亲人

林语堂先生曾说:

“幸福无非四件事。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;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;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;四是跟孩子做游戏。”

在他看来,家人的存在,才是世间最幸福美好的事情,好好善待家人,才是明智的事情。

结婚后,除了写作,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家庭。他时刻把妻子放在心上,自己设计餐座椅,会用小篆写上妻子名字里的“凤”字,表达自己的爱。

他会当众赞美妻子,将妻子的名字设计成家徽,展示给众人看,给妻子充分的尊重和认同。

作为父亲,林语堂总是富有耐心,用爱和陪伴,养育出三个优秀的女儿。

他是孩子心中“另类”的父亲,最爱陪孩子一起玩耍。

他会和孩子一起捏蜡像,一起制造假面具、马、房屋和各种玩具,还会带着孩子们夜晚到花园里“大冒险”。

到欧洲定居之后,他更是带着孩子们到巴黎红磨坊看艳舞、去维苏威火山探险……

他总是愿意花时间,陪孩子探索和体验这个丰富的世界。

林语堂用一颗真心对待家人,也一生都在被家人滋养着。

歌手大张伟曾说:“很多人都想去外面看看,但我觉得那是花钱就能去的地儿。但是家,不是花钱就能回的。”

人到中年才逐渐发现,这世界人来人往,唯有家人始终守候。

家人在,我们的心就有归处,无论遭遇多少苦痛,只要回家,就能得到疗愈。

不妨开始尝试,在对待家人时,多一份耐心,多一点理解。

抽点时间,陪父母说说话、聊聊天,带着他们感受这个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的世界;

不再将爱人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,常常给予赞美、送上拥抱;

用心对待孩子的成长,尽量参与他们人生的每个重要时刻,倾听他们每个或许不太成熟的想法,与他们一起成长。

成熟的人,都在努力高配家庭。

学会守护家庭和睦、平安健康的简单幸福,才能收获家人闲坐、灯火可亲的温馨美满。

灵魂顶配,富养心灵

著名翻译家杨苡先生活了103岁,她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精神的丰盈。

少时的杨苡,家境优渥,住在天津日租界花园街一座大宅里,日常生活有佣人照料,周末还有哥哥姐姐陪着去电影院看电影。

作为十足的“千金大小姐”,她并没有想要养尊处优,也没有变得嚣张跋扈,她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心灵的丰盈。

中学时期,在阅读了巴金的额小说《家》后,她鼓起勇气给巴金写信。

巴金在回信中鼓励她:“一定要坚持读书学习。”

坚持读书学习,也成为了她一生的志向。

读书的年纪恰逢祖国战火风飞的苦难时期,杨苡不顾家人反对,放弃了精致的贵族生活,踏上了从天津到昆明的火车,去西南联大继续学习。

这是这一次选择,让她与汪曾祺、杨振宁成为同学,与沈从文成为一生的知己。也因为有众多和巴金先生的通信,被同学羡慕的称为“世界上最富有的人”。

也是因为这一段学习经历,让她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专长,从中文系转到英文系,后来开始了《呼啸山庄》的翻译,成为了中国翻译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。

2023年1月,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,已经103岁杨苡先生回忆道:“我一直睡得很晚,因为舍不得这一天过去呀。”

记者问她晚上都做些什么。

她满脸笑容地说:“读书。”

经历过战火纷飞、危在旦夕的日子;经受过与丈夫异国,独自抚养孩子、承担家务还要完成工作的辛苦;遭受过政治风波的席卷;亲历着挚友亲朋的接连离世……

杨苡先生依旧乐观地活到了103岁,并且认为:“人生,值得一过!”

这正是因为,她的内心的丰盈饱满,面对人生的风浪和坎坷,做到了猝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。

鲁迅曾说:“倘能生存,我当然仍要学习。”

一个不断充实知识、不断开阔眼界的人,才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

一个精神世界丰盈的人,不会在纷杂的价值观里随波逐流、也不会因为人生剧本中的“意外桥段”而乱了阵脚。

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,更明白自己能做什么。

去读万卷书,丰富头脑;去行万里路,提升视野;

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不断修炼心灵、丰富自己,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。

不要让我们的灵魂,无家可归。

电影《阿甘正传》中有句经典台词:

“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,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。”

我们无法决定自己会经历什么,但能通过配置人生,来书写自己的剧本。

在物质上低配,追求简单的生活,在一花一草、一呼一吸间,感受平淡的喜悦;

在家庭上高配,用爱滋养家人,在一言一语、一颦一笑间,传递温暖的关怀;

在灵魂上顶配,坚持修炼心灵,在日复一日、点点滴滴间,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。

每个人都努力生活,每个人都奋力前行。点个在看,我们一起找寻人生的最佳状态。

作者简介:洱哆,富书作者,图书《好好生活》正在热销中,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,本文: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,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

注: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猜你喜欢

[ 最近更新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