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豚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
春回大地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河豚被誉为“鱼中极品”,但却常常让食客们在危险边缘徘徊。这不,3月份以来,浙江一地已接连报告2起因食用河豚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。河豚有多危险?如何食用河豚更安全?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美味与危险并存的食物。
(资料图)
河豚为何鲜美?
河豚(河鲀),也被很多人称之为“气泡鱼”,品种较多,主要有红鳍东方鲀、暗纹东方鲀、菊黄东方鲀等种类。
河豚鱼之所以味道鲜美,这与它所含的蛋白质(氨基酸)有很大关系,虽然它的蛋白质含量(17%—19%)并不是很高,但河豚鱼中的氨基酸配比却比平常鱼类更高一筹。
河豚鱼中的天冬氨酸、谷氨酸、精氨酸、丙氨酸、甘氨酸占比更高,而这些氨基酸恰好都是提供鲜美味道的氨基酸,比如大家熟悉的谷氨酸(味精的主要原料是谷氨酸钠)。
河豚到底有多毒?
发生的一些河豚鱼中毒事件,其罪魁祸首就是河豚毒素。
河豚毒素是一类毒素,主要包括河豚酸、河豚素、河豚肝脏毒素、河豚卵巢毒素,其中毒性最强的是河豚卵巢毒素,0.5毫克左右就会致人死亡。
河豚鱼中的毒素主要存在于河豚肉之外的卵巢、肝脏、肾脏、眼睛、血液、皮、鳃等组织,卵巢和肝脏的毒性最为“强悍”。当然,也不能说所有的河豚鱼肉都无毒,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。
河豚身上的毒素有哪些特点?
一是河豚身上毒素无法通过烹饪进行破坏。高温煮沸并不能破坏其毒性,日晒、盐腌更是无济于事。河豚家族很庞大(全球大约有121种,中国沿海就有40多种),品种不同,带毒的部位也不一样。有些种类的河豚,鱼肉里并没有河豚毒素,但被杀死后,内脏中的毒素却可能渗入肌肉。
二是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,会迅速麻痹人类的神经系统,所以中毒的人会全身麻痹、瘫痪、头晕头痛、恶心呕吐、血压下降、呼吸困难等,严重的会呼吸衰竭而死亡。中毒过程急速而剧烈,潜伏期只有10分钟至3小时,发病后4-6小时内就可能死亡,最快是1.5小时。
三是中毒后没有特效药,只能通过催吐、洗胃、大量补液、导尿等,尽快地排出毒素。
是不是所有河豚都不能吃?并不是!
2016年,农业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《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》(农办渔〔2016〕53号),决定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。
河豚鱼深加工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
此次解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禁,并不允许市场上售卖河豚活鱼及整鱼,只能是经过加工的河豚鱼。养殖河豚鱼可食用部分为皮、肉可带骨。精巢(鱼白)、鱼卵、眼、肝脏等部分仍不可售卖,加工部位的废弃物需妥善处理。
也就是说,消费者买到的应该是只有皮、肉可带骨的冰鲜或冰冻包装。
同时,该通知对河豚养殖基地、加工企业、加工人员、安全加工技术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:
·河豚鱼来源于经农业部备案并公布的河豚鱼源基地。
·河豚鱼产品应由经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、中国渔业协会河豚鱼分会审核通过的加工企业加工并包装。产品包装上标明产品名称、执行标准、原料基地及加工企业名称和备案号、加工日期、保质期、保存条件、检验合格信息等内容,同时应提供同批次产品检验合格证明。
·河豚加工产品的包装上还要附带二维码,可以溯源追踪。
除此之外,其他养殖的河豚活鱼、野生河豚,都禁止加工经营。
特别提示:
若因误食河豚鱼及其制品后出现头晕、呕吐、口唇及手指麻木、呼吸困难、全身无力等中毒症状,请立即前往医院救治,并保留可疑食物。
如发现违法违规经营食品行为请及时拨打投诉举报电话“12345”、“12315”。
(东南网综合人民网、央视新闻客户端、科普中国等)